云信达参编《数据要素价值形成规范》
近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指导、数据要素价格形成与认定创新实验室组织实施编制的《数据要素价值形成规范》正式发布,云信达作为参编单位之一参与了该规范的编制工作。
云信达创始人兼CEO、《数据要素价值形成规范》编辑委员张兵在谈及参与编制工作时指出:
《数据要素价值形成规范》的内核在于“数据价值”,其具有双重内涵:一是确立数据的资产属性,二是明确其价值需通过有效路径方能实现。
从“资产属性”的角度来看,数据必须适应监管要求、法规遵从和信息安全控制,合规是数据资产形成的先决条件,是数据作为资产存在的基础。合规性需满足两大原则:准确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要求数据必须通过一致性的手段从源头采集;完整性则不仅包括信息系统中整体数据结构的完整采集,还需延伸至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以反映数据持续变化的状态。
那么,数据的合规性应如何标注?采集的数据必须具备一致性验证能力并自带时间戳。一致性验证能力用于判断数据是否准确,而自带时间戳则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数据,唯有符合应用一致性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备份数据。应用一致性最早用于事务型数据库的一致性保证,即确保每一笔交易事务可追踪和还原,既是准确性的技术性体现,也是事务完整性的技术描述之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数据完整性的时间维度描述,其前置条件是把数据在信息系统中产生时的应用一致性状态拷贝下来并有效管理全时间序列的拷贝数据集,直到数据生命的终结(过期或销毁),这是经典备份系统的技术实现逻辑。
因此,从“资产属性”的角度来说,备份数据是数据作为资产的基础管理对象,备份系统是数据资产管理的基础设施。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数据必须适应引用、处理、展现以及流转的敏捷化和智能化,不能敏捷使用的数据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传统的备份数据是不可读、不可写的,没办法直接使用,要使用备份数据,必须通过“恢复”的手段,而数据恢复过程极其复杂、非常耗时、且专业性极强。因此,传统备份虽然具备资产属性,但难以实现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合规的数据采集、可视化的数据管理、敏捷的数据使用,构成了数据资产管理的“不可能三角”。
Copy Data Management,即CDM技术,通过黄金拷贝和虚拟拷贝的结合,有效破解了这个“不可能三角”。CDM以原格式备份获取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黄金副本,满足合规性要求;黄金副本可派生出多份虚拟副本,以即时挂载的方式,快速提供给需要数据的应用。CDM是唯一面向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软件技术,由“数据拷贝获取”、“拷贝数据管理”、“数据敏捷服务”的三个环节,构建数据生态闭环,推动原始数据资产在统一的拷贝数据底座中实现高效、敏捷、安全可控的采集、管理和使用。
编制《数据资产价值形成规范》的目的是为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提供一套明确的路径指引和操作方法,助力各行业各领域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潜力,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CDM正是构建数据资产基础设施、促成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可依赖路径。